为什么老年人说话爱“打岔”?何为老年聋?


我们为老人做了相关的检查后 ,最后确诊老人是老年性聋,得知这个结果后,老人说岁数大了都这样不用治 ,我们回家吧 !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?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说说老年聋究竟用不用治疗呢?人老了听力下降,采取任其发展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吗?
答案肯定是否定的。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苏大强最后得了阿尔茨海默症,俗称老年痴呆症。别认为这个病和听力没有关系,要知道听力不好的人,因为听不清慢慢就不爱说话了,反应也会变得越来越迟钝、甚至智力也会衰退,任其发展下去保不齐就会得了跟苏大强一样的阿尔茨海默病了。
根据约翰霍普金斯Frank Lin教授基于639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有轻度耳聋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是正常老人的两倍;中度耳聋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会增加到三倍;而重度耳聋的患者,患老年痴呆的风险甚至会增加到五倍。
1. 外部因素:人体在生命中各种噪音的长期损伤的积累,以及既往应用过庆大霉素、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的人群。
2. 人体内稳态的改变
➀ 血管病变:动脉硬化也会影响听觉系统的血管,影响氧的交换,引起代谢障碍。
➁ 血液流变学:在老年过程中,血液粘滞性等能力的改变。
➂ 机械性原因:听骨链变性,基底膜硬化,耳蜗导水管阻塞。
3. 分子生物学机制
1. 隐匿性、渐进性的双耳听力下降,多以高频为主,言语识别能力明显降低。
2. 耳鸣 多数人有高调性耳鸣,呈间歇性或持续性。
如图所示,汉语拼音的声母及韵母的频率并不局限于单一频率,而是分散在相对广泛的频率范围中。在听力正常的人群中,各个频率的阈值大致相同,同等大小的音量下,各个频率听到的声音大小相同,日常交流不受影响。而在缓降型和陡降型听力损失的人群中,患者低频听力较好,往往自觉听力尚可,但是中高频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会导致在同等声音大小的情况下,患者中高频实际听到的音量小于低频,有可能听不清分布在中高频部分的声母/韵母,导致“打岔”的发生。
1. 耳镜检查:鼓膜没有特异性改变。
2. 纯音测听:表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,多先有高频听力下降,纯音听力图多为高频缓降型、高频陡降型或平坦型。
3. 阈上功能测试 :约1/2患者有重振现象。
4. 耳声发射 :有助于鉴别耳蜗性聋和蜗后性聋。
5. 言语测试:老年性聋言语识别率多降低。
通常所说的重振是指响度重振。听觉功能正常的人所感受的声音响度是随声强而变化的,其变化呈一定比值的依赖关系。
而内耳感受器受到损害的人,感觉声音响度的增长,在不同程度上超过了强度的增长速度,即患者响度的增长过快.有重振现象者,接触强声时,不适阈水平显著降低,甚至忍受不了。而对于比较弱的声音又听不见,即存在“低声听不清,大声嫌人吵”的现象。这就是有重振现象最显著的特点。
1. 轻度听力下降,注意生活方式,避免接触噪音,改善听觉器官血液供应以及营养神经为主,定期复查听力。
2. 较重患者常选择佩戴听觉辅助装置,如助听器、人工耳蜗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。
❶ 因听不见汽车来往声而不敢出门;
❷ 因听不见低分贝声音,导致不回应他人的谈话而被认为是冷漠,或者根据他人脸色神情怀疑别人正在议论自己;
❸ 伴随耳聋出现的耳鸣症状严重并影响睡眠质量。
❹ 听力损失可导致老年人焦虑、抑郁、猜疑、孤僻、脾气大、性格偏激等。

地址: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云飞街二段39号(易声听力)
电话:0416-5025100
下一篇:听音乐也会造成听力损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