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助听器遇到堵耳效应,怎么办?
- 助听器不够美观,带上会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;
- 助听器使用效果不理想,言语清晰度差;
- 佩戴不舒服,堵耳。
近些年来,随着助听器技术的进步发展,助听器变得越来越小巧,第一个问题逐渐越来越不是个问题。
在各种降噪技术和验配技巧的辅助下,助听器的音质、清晰度也大幅提升,第二个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。
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第三个问题:堵耳效应。
此外,自己说话时,主要是通过骨传导路径,即自己说话的声音直接振动脑袋(颅骨),越过外耳和中耳,直达内耳;骨传导会将自己说话声音的低频提高,耳道开放状态不易察觉这种改变。
堵耳效应,即是当外耳道口被助听器堵塞后,骨导听阈降低的现象,上面的“共振”和“自己说话声音的低频提高”都会改变,共振减弱了,低频提高明显了,结果可能会造成佩戴者耳部发闷、发涨,就好像被什么东西“堵住”。
此外,佩戴者听见自己说话的声音,会感觉好像在桶里、管道里,声音空洞,甚至有回音。
由于骨头和软组织具有质量和弹性,当其中一部分开始振动时,也会引起其它相连的骨头和软组织振动。
然而,这些振动很可能并不是同步的,因此震动产生的相位差会在软骨部分的前壁与下壁、后壁与上壁之间形成声波,滞留在残余耳道内。
反之,当耳道处于开放状态时,没有被助听器“挡住”,振动所引起的声波会通过外耳道释放出去,进而不会引起堵耳效应。
研究表示,助听器佩戴者对自己说话声音的可接受程度与低频增益有关。
如下图所见,当通气孔内径小于1mm时,其基本上不能解决佩戴者产生的堵耳效应(如图中红色曲线所示,1mm堵耳效应曲线几乎与堵耳式耳模重合);
当通气孔内径达到3.5mm时,其基本可以有效地解决佩戴者的堵耳效应(如图中蓝色曲线所示,3.5mm堵耳效应曲线与开放声管在低频部分基本重合)。

因此,为了匹配不同听力损失患者的耳道情况,助听器制造商现已推出声学等效通气孔(AEV)和声学匹配通气孔(AOV),从而直接根据佩戴者的耳道情况,制作最优化的通气孔。
制取耳模
如前所述,软骨部的振动是产生堵耳效应的原因。
理想状态下,如果耳模能与软骨部的骨壁完全贴合,那么软骨部产生的振动就不会对耳模产生影响,进而避免堵耳效应的发生。
但是,制作与软骨部骨壁完全贴合的耳模却无法在实际佩戴中得以应用。若耳模的长度与形状完全与听力损失患者的耳道贴合,则会造成取戴不方便、产生不适感等问题。
那么,如何在耳模制取过程中防止堵耳效应的发生?

2.告知用户说话或咀嚼食物,使耳道部分更灵活地运动。
虽然耳道中的耳模长度均相同,但由于印模制取方法和外壳的制作方式不同,会导致耳模在耳道各个部分的填塞程度不同,从而决定制取的助听器外壳是否会产生堵耳效应。
如图A所见,该耳模在耳道口处的填塞材料较多,在耳道中段的填塞材料较少,因此该耳模与耳道口处的密封性较好,但在耳道中段的密封性较差,导致软骨部振动时(说话或咀嚼食物)易引起耳道内的空气振动,进而产生堵耳效应。



我们再回到上面这张图,这条绿色线就是开放式助听器的曲线。


所以说还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需求,结合验配师的专业指导,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助听器。
北京康易聆锦州易声听力助听器服务中心
地址: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云飞街二段39号(易声听力)
电话:0416-5025100
上一篇:成人聋哑人戴助听器有用吗?下一篇:听觉康复是指对听力障碍者的听力补偿与重建效果进行科学、全面